
愛書老人獨居荒山
一群老知青照顧他20年
12月5日,朱莉和當年一起下鄉的幾位老知青,帶著面包、辣子雞等食物,以及羽絨服、鞋帽等物品來到花溪區芭茅沖村的一座荒山上。20多年來,他們已經記不得多少次踏足這座荒山,而目的只有一個,便是看望在山腰獨居的一位“空巢老人”――陳爾嘉。
◎農場下鄉結緣“半個女兒”照顧孤老20年
朱莉最近一次來看老人在20多天前。近來天氣一天比一天冷,朱莉每天都在掛念著老人的棉被是否暖和,穿的還是不是那件單衣。正值周末,朱莉立馬約上幾位老知青上山看望已85歲的高齡老人。
來到山上時,老人正在做午飯。他的習慣是,炒一次菜要對付幾天,而這幾天的“菜”不過就是一碗炒辣椒。看在眼里,朱莉一陣心酸,馬上把那碗辣椒換成帶來的辣子雞。隨后,朱莉和幾位老知青給老人換上了新的羽絨服、毛線帽、手套和棉鞋。
朱莉自稱是陳爾嘉老人的半個女兒。上世紀70年代末期,朱莉來到芭茅沖知青農場下鄉。陳爾嘉當年50多歲,是一名下放到農村鍛煉的知識分子。朱莉說,記憶中的陳爾嘉就是一副文質彬彬的知識分子摸樣,平時他最大興趣就是看書和寫作。1980年,在農場待了一年左右的朱莉離開了,其余的知青也各奔前程。大約20年前,朱莉和當時一起的十幾位老知青們回來農場聚會時才發現陳爾嘉一直在此居住。
◎希望老人能進敬老院
“當時他的情況就不太好,住在木棚里,年紀也大了,女兒又不在身邊無人照顧,”朱莉說,從那時起,他們十幾位老知青就經常去看望和照顧陳爾嘉。
這些經常來看陳爾嘉的老知青中,朱莉充當了老大姐的角色,而當醫生的王在偉則是聯絡員。
最近幾年,老知青們去的次數更頻繁了。朱莉告訴記者,原來雖然陳爾嘉女兒在黔南工作,但時不時還能家人團聚,幾年前女兒去世后,陳爾嘉就真正成了孤老,靠著微薄的救濟金生活。于是,朱莉等十幾名知青就擔當起照顧老人責任。但畢竟朱莉等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不能在身邊伺候,老人的生活還是成問題。但老人仍然頑強地一個人生活著,與他喂養的三條狗為伴。閑時就反復閱讀珍藏的書籍。
“希望老人能進敬老院,這樣能更好地照顧他。”朱莉一邊說一邊和大家一起給老人整理床鋪,上面是滿床的書籍。就在整理當中,知青們發現陳爾嘉親手精心裝訂的《駢文自修讀本》,封面寫著其女陳趕英的名字。看來是老人準備送給女兒的書,而書中有一枚陳爾嘉自己制作的書簽,書簽上他用毛筆寫著:“有書真富有”。
看到這里,朱莉和幾位知青流下了眼淚。他們說,大家都深切明白女兒才是陳爾嘉老人內心深處最揪心的牽掛。朱莉說,一直在想老人這么多年一個人是怎么過來的,可能對女兒的牽掛和這滿床的書籍就是支持他活下的原動力。